kphqujv_460x580.jpg

推薦指數:★★★★

喜愛度:★★★3.5

是否值得為一場痛快淋漓的復仇,陪葬自己的人生?

該爬上十三級階梯的,究竟會是誰……?你和我都是終身監禁,不得假釋。

十年前 八月二十九日,純一和女友在千葉縣接受警方輔導, 同一天一樣的地點發生了強盜殺人案,年邁的老夫婦遭到殘忍殺害。 在發生車禍倒地昏迷的男子搜出被害者的錢包和提款卡,警方認定犯案者是二十二歲的樹原亮,與經過上訴駁回法院最終判處死刑。身為監獄的刑務官南鄉懷疑案件有不合理的疑點,決定接受委託和假釋出獄的純一攜手展開調查, 一同申請再審協助翻案。 然而嫌犯因車禍遺失行兇前的記憶, 唯一記得的線索是當時在爬著樓梯 離執行死刑的時間迫在眉 離真相就差一步之遙, 凶器上卻驗出純一的指紋, 難道兇手是一直以來信任的搭檔嗎? 他們能否找到通往十三階梯的關鍵破口? 該爬上階梯的是被害者還是加害者?

法律是正確的嗎?真的是平等的嗎?不分有地位的人或沒有地位的人、聰明的人或不聰明的人、富人或窮人,只要是壞人,犯了罪都會正確地受到相應的制裁嗎?

身為監獄司的南鄉,負責矯正犯人引導他們重回社會,使案件中的被告獲得公正的審判。 當時二十歲的他第一次擔任執行的負責人, 絕對的報應才是正義才是刑罰的意義。支撐他的一直是報應理論, 被害人的家屬卻不希望判處死刑而希望原告能活在獄中為家人祈福贖罪, 法院違反家屬意願對犯人處以絕對報應就是彰顯正義嗎?神能赦免他被害家屬原諒他, 刑罰卻不能容許他, 對於他犯下的罪只有死亡才能償還嗎?南鄉開始質疑死刑制度下的報應理論 ,法律是用來規範罪與罰的制度刑罰下的基準真的有公平的正確性嗎?  處死了兩名罪犯換來短暫家庭的安穩, 從此背負著罪惡的十字架不斷上演那一場人為的惡夢, 他無論如何都不想再聽到當時求饒的呼救聲。  在他引退之前他接下酬勞一千萬元的委託, 三個月內為死刑犯翻案找出誤判的可能性 將樹原亮從死刑台救出 ,因過失殺人罪假釋出獄的更生人和十年前那場命案有不謀而合的關鍵性, 於是他挑選三上純一成為他的助手為冤獄的罪犯做最後一場生死搏鬥。

一旦坐過牢,就沒辦法再戴錶了,因為會想起手銬。

對於一個剛脫離監獄的更生人最大的困難就是面對社會的歧視和世人的冷漠, 身為前科犯的純一終將被貼上罪刑的標籤, 用一遍遍的磕頭換取被害家屬的原諒。 家人為了賠償金而面臨鉅款的債務, 母親蒼老的臉和父親駝背的身影, 為兒子承擔大眾的唾罵搬進那棟又小又髒的公寓, 他期待出獄後的幸福團圓卻是淒慘窘迫的潦倒。 唯一為他帶來的轉機就是報酬一千萬的翻案委託, 更生人開始成為律師的助手從死神上救下一個即將面臨死亡的生命。哪怕真心改過曾經留下的汙點依然擺脫不了社會對他們的批判還有警戒, 終究只能活在偏見的牢籠中。樹原亮爬樓梯的記憶,現場遺留血跡驗出的血型, 十年前純一受傷的真相 存摺上來源不明的巨款, 用充滿懸念的氛圍和玩味的線索揭開厚重神秘的面紗, 三個月的期限的設定來增加調查的速率, 引導局面有高壓的緊迫感 ,讓不可能的破案機率有翻案的可能性隨著調查深入案件的訊息也持續更新, 嫌犯不斷地意外反轉無意中出現多樣性答案, 直到真兇亮出底牌給予衝擊有力的還擊。

是要懲戒罪犯呢?還是加以教育,矯正他們的反社會傾向呢?實際上,獄中幾乎沒有進行任何人格教育,只是用規範來規範他們,叫他們勞動而已。

南鄉先生站在最前線,曾深自苦惱。於是,不知不覺便開始懷抱一個夢想:要用自己的雙手、自己的想法,讓罪犯更生。他想親眼看見一個人真正重生為堂堂正正的人

讓我們不禁研究死刑究竟是為了用刑罰讓世人警惕還是為了教育罪犯給予教訓?司法制度下是為了剷除消極的負面還是用來維護正義的和平?當人權受到剝奪,法律在有失公允的審判下真的是正確公平的嗎?因傷害致死的前科犯純一和因處死兩名死囚的南鄉,他們遊走在灰色地帶偏離軌道範圍,卻用行動來伸張正義,拯救了死刑台上的樹原亮。十三階梯不只是通往死神的階梯也是提供破案的關鍵線索。用樹原亮描述身在牢獄中無時無刻面臨死亡停駐的腳步聲每天午夜夢迴的恐懼;用三上純一描寫更生人回歸社會被貼於標籤而無法坦然抬頭挺胸的掙扎;用南鄉描述奉於司法淪物義務上的行刑工具握著了結一次次的生命的繩索,卻終將銬上鎖鏈的枷鎖,一輩子背負罪惡的愧疚。

將死刑的刑場環境描述的很詳盡, 文中也提到很多關於日本刑法下的死刑制度以及判斷死刑的基準, 用側寫的角度詮釋罪犯的心境以及死刑犯的生活。 南鄉同時支持死刑制度卻又不想在執行死刑有冤獄發生, 在人性拉扯道義舉步兩難的情況下, 他選擇了引退做贖罪的方式。 南鄉和純一都在同樣的年紀奪走他人的生命, 一個是無罪的執行死刑 一個是有罪的殺人犯案, 他們都曾尋找宗教的依託最後仍是加以排斥,也許是有著相同的遭遇才讓南鄉選擇純一,拯救他人的同時何嘗不是為了告解而自我救贖的靈魂。

這個國家,只要一成為兇惡犯罪的被害者,整個社會就會變成加害者。而且,無論把被害者欺負得多慘,也沒有任何人會道歉、會負責。

立意大於推理的社會派寫實風格,細膩刻劃主角掙扎的心境,讓我們在抽絲剝繭的推理下也能嚴謹反覆思考,用司法雖然逐漸完善卻還是無法做到完美公平的地方。 有人鑽著法律的漏洞試圖逃離制度下的刑罰, 法律是讓我們遵守道德界線的尺度, 卻無法讓罪與罰處於同一個天秤。因國家認可而剝奪的生命和因國家不認可所構成的犯罪,行為 一個無罪一個死刑, 兩者都懷著同樣展染血腥的罪惡感。  文中作者並沒有直接對於死刑給予贊同或反對的態度 ,而是留下讓我們自己咀嚼反思的空間, 整體故事架構有引人入勝的出彩, 深入探討關於人性的底線法律刑罰制度 。

作者厲害的地方在於擅用社會角度來審視主角內心的價值觀, 用不同方式組合的巧妙手法來探討身為死刑的議題。 用獨具匠心的手法細膩刻劃主角的心境還有精神上的轉變,是支持理性下的衝突還是感性下的殊途?讓我們在抽絲剝繭的推理中也能反芻思考其中的深意,層層遞進將巧合的布局安排的驚豔跌宕。這本算是沒有太多推理技巧的社會派推理, 比較著重在探討關於死刑與廢死的議題,線索埋伏的非常隱晦, 真兇揭曉才知道前面微小的細節都是暗藏伏筆。 推理環節沒有那種酣暢淋漓的緊湊過癮, 當真相水落石出也沒有恍然大悟的驚喜。 推理跟犯案手法比較單一化,  會產生原來如此卻不是原來是他的驚訝,  但結局還是劃下完整的收尾線 雖然是一本精彩出色的小說,但因為文中容罩太過沉重的壓迫感使我不會想再次閱讀。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莫忘兮 的頭像
    莫忘兮

    乘風闊

    莫忘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